锐牛沃德讯息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董家沟属于哪个区(董家沟在什么位置)

2022-11-22 08:56:31 | 人围观 | 评论:

小董家沟

大连市金普新区亮甲店街道石城村小董家沟,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因为它的地盘过于渺小,需要将地图软件放大到接近最高的倍数,才能显示出来。

小董家沟是石城村最西边的一个屯子。现在212省道贯穿于屯子的南北,丹大高铁飞架于屯子的东西。西边有一条日伪时期修建金城铁路(金州到城子坦),东边山顶有一条废弃的山路。

小董家沟的历史已无从考证,只是从名称可以推断出,这个地方最早应该是董姓家族的居住地。并且地势处于洼地才被称为沟。最早应该叫董家沟。可能后来因为在南面十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地盘大的地方也叫董家沟。为了区别起见,才分成大董家沟和小董家沟。大董家沟,原来是董家沟公社,现在为董家沟街道。现在人们一般不再用大董家沟的叫法。只有一些老人还习惯称其为大董家沟,也不加公社,也不加街道。只是小董家沟的小字依然保留着。

究竟是先有大董家沟还是先有小董家沟,查阅了地方县志,也没找到答案,甚至连参考的线索也没有。只是从周边的历史遗迹分析来看,应该是小董家沟早于大董家沟。这得从石城村的来历说起。

石城村之所用石城来命名,是因为有一段用石头垒起的城墙,这座城墙现在还残存了一部分。虽然史书上没有关于城墙的记载。但是最晚的推算,也是明朝刘江抗倭时建起来的。不过我倒认为应该是唐朝薛仁贵东征时就建起来的。因为在城墙北面有个地方叫皇庄。应该是有皇帝到过此地,或为了给皇帝住的地方。通过史书上记载分析,最有可能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这座城墙应该始建于唐朝。小董家沟距城墙不足两公里,应该是当时屯兵守城的地方。至于为什叫董家沟,或许和守城将领的姓氏有关。

在小董家沟有两个董姓家族。我所属的董姓家族,称另一个董姓家族居住地为海南地,称他们为海南地老董家。海南在大连地区是指山东,大连本地人称从山东逃荒来得人为“海南丢”。所以海南地董家应该是闯关东时从山东过来的。而我们的董姓家族从没有人提过家族在山东的历史。所以我们的董姓家族应该是年代久远的本地人。

大董家沟的“大”字,很具山东人的特点。因为山东人有称大的习惯。比如山东人喜欢称自己为山东大汉;一个海边的城山头非要说成天尽头,还有把小山丘说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事实。所以山东人逃难到大董家沟后,就把自己的居住地加了一个大字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综合分析来看,小董家沟的历史应该比大董家沟久远。

小董家沟四面环山。分别叫南山、北山东山和西山。北山最高,曾经站在北山顶上,也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小董家沟中间有一条河自南向北流淌,把小董家沟分成东西两部分。河水是由各山之间的支流汇聚而成。可以说我对潺潺流水、涓涓细流的认知来源于这条河,我对大河奔流、江河滔滔的认知也来源于这条河。

这条河应该是小董家沟的母亲河,在河里取水浇地,在河里洗澡、洗衣服,在河面上滑冰,都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只是现在河水莫名干枯,只有在雨季还能看到有水流过,其他时候只有有杂草和垃圾的沧桑。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小董家沟是没有进出的路。去公社赶集,夏天一般走西面铁路两侧的便道,冬天走结冰的河套。走铁路便道要经过一座桥,桥板间隔较大,走上去心惊胆颤,都会有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感觉。冬天在冰面上行走,滑倒,掉进冰窟窿里,也是常有的事。直到后来在父亲的努力下,才沿河边修了一条八米宽的土路,小董家沟才有了一条像样的路。这条路在改革开放后为小董家沟的经济发展做了巨大贡献,由于在这条路上通了一趟到大连的长途汽车,给小董家沟的生意人提供了几大方便。为此父亲当年修道开路的行为还招致了邻村人的埋怨。

在生产队时期,小董家沟分为两个生产小队,分别是第三生产小队和第四生产小队。隶属于石城大队。后来有段时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小董家沟和东南面的西南沟从石城大队分出来,成立了东风大队。在当时“东风”一词是很高大上的,因为“东风一定会压到西风”那可是真理呀。所以大队一成立,东风大队的社员们个个都有自豪感。只是没过几年,也同样是不知道为什么,东风大队被解散,重新回到了石城大队。重新合并后,常听老人们说,是因为东风大队的支书不是东风大队的人,才把好端端的“东风干成了回风”。如果不是那次“回风”,就凭小董家沟人的经济头脑,现在东风大队的GDP肯定在亮甲店公社都是首屈一指。无奈的是往事不堪回首,时至今日通往大连的长客没了,宽广的212省道,都可以飙车。大型货车川流不息,除了打破了屯里的清静,还夺走了不少父老乡亲的生命。飞驰的高铁只顾自己的咆哮,也不愿意在这里歇歇脚。

曾经的小董家沟,虽然封闭,也很穷,但也锁住了欢笑。现在路通了,二百多户的村落,除了几近花甲以上的老人外,笑声越来越少。就连外出的人,把子女寄养在父母家里的,也越来越少。结婚娶亲的吹吹打打,越来越少,倒是悼念逝者的哀乐经常在深夜打扰小董家沟的清静。离开家乡几十年,每次回去,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感觉越来越少,曾经的相识,离开世间的越来越多。

小董家沟虽得名于董姓家族,可现在的小董家沟,不再是唯一的董姓家族。已经发展为董、李、宫、刘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分别是居住于中间称为“后街”的董家,居住在南面称为“前街”的李家,居住在西面称为“西头”的宫家,居住在东面称为“东山顶”的刘家。北边叫“北甸子”,住着吕、赵、王等小型家族。

在我爷爷那辈,也住在后街。只是到了我父亲这辈,因为爷爷奶奶早逝,家道中落,我父亲在前街盖了几间房子。我也出生在前街,我父亲去世后,我对后街的家族亲戚说:“以后我们兄弟几个就是前街老董家了。”

在小董家沟,由于经过几代联姻,相互间几乎都能扯上亲戚,特别是董李刘三家更是近乎。所以屯里的辈份也乱了套。小的当爷,老的当侄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有些亲戚关系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延袭着。

小董家沟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没有出过载入史册的名人。但也有被人们视为偶像的人。

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家邻居,李彦荣二老太爷家的大儿子李绪广。李绪广应该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小董家沟最早的大学生。毕业后在长春一汽工作。他爱人和我五百年是一家,叫董雅玲。他的两个儿子李成钢、李成志,因为曾经寄养在小董家沟多年,现在成了我至今还有联系的发小。还记得那时候,只要家里有孩子念书的,家长都会把李绪广当榜样,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像我这样仅一道之隔的邻居,更是经常被父母要求向李绪广学习。已记不起姓名的二老太太,是李绪广的母亲,也经常鼓励我要好好学习。直到如今小董家沟的人都很佩服二老太太,因为在她的培育下,家里的六个子女全部脱离了农村的生活。

再就是宫世阳家的大儿子宫振国,虽然因为家庭成分被拒之大学门外,但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了农村。宫振国当小学老师的时候还教过我,是当时东风大队在石城小学教学的唯一一名老师。但是他的水平却是石城小学最高的,各科通吃,这也是他能率先跃进龙门,离开农村的原因。

在宫振国之后,就是董艳丽、董善德考上中专改变了命运。在他们之后,小董家沟多年再没有考上大学的的。直到我们这茬才有较大起色。八五年一下子考走了四人,我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学院,董红考在辽宁师范学院,李成功考在大连警察学校,董善君考在广东茂名石油学校。继我们之后,我知道的还有宫振国的弟弟宫振伟考在武汉水利工程学院,徐全林考在辽宁师范学院。至于我们这些人是否也成为后来人的偶像,已不得而知。

小董家沟的历史肯定是悠久的,但是也是平淡的,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平静地生存,似乎只为了保证这个不起眼的地名能够在地图上存在。不像大董家沟,除了董家沟街道还在使用董家沟的名字外,大董家沟的标的物已经不再存在。

不过随着挖祖坟式开发的疯狂继续,没准哪一天,小董家沟也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甚至比大董家沟还惨,可能连小董家沟的名字也不会留在任何官方记录上。

前些日子看了几集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其中有关于根的表述,我理解但不认同。根是什么?根在哪里?根是我们的故乡,根在我们的先人来到人世间后,开始吸取天地之精华的地方。《山海情》的片尾,在几个下一代的引领下,离开家乡的他们再度返回的场景,证明了,无论我们走多远,根永远都在原来的地方,是家乡,是祖籍,是祖国。

我曾经有过编写一个《小董家沟志》的想法,但至今没有实施,也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实施。

也许时代的发展,终有一天会把小董家沟的地标从地图上抹去。不过小董家沟的后人也不用担心。要寻找我们的根,可以以212省道与丹大高铁交点为圆心,以1.5公里为半径的画个圆。这个圆圈里的土地,就是我们的根生长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根吸取天地之精华的地方。

记住小董家沟,她是我们永远的小董家沟。

后记:文中说山东人喜欢称大,写完这篇文章后,忽然觉得我好像也有些喜欢称大。想想可能和母亲是山东人有关系。但是我母亲从来是朴实无华,毫不张扬。或许我就是遗传学所说的那种,继承了山东血脉中好称大的隐性基因。其实夸大自己也没什么不好的,有时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