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牛沃德讯息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如何摆脱被安排的人生(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

2022-11-05 11:15:55 | 人围观 | 评论:

最近,因为应聘保姆时提交的一份“硬核”简历,杭州32岁的双语女硕士刘双成了网红。她不仅擅长法语、英语,拥有硕士学历,此前还有在一家大型企业外派非洲的工作经历,年薪30万元左右。

拥有如此高配的“出厂设置”,却选择做一名家政保姆,在许多网友看来,刘双的选择显然不符合“精英人设”,甚至有些大材小用。

但面对质疑之声,刘双却觉得,从事家政行业并不丢人,只是出于个人爱好,而且自己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从事家政工作是她创业的第一步。

名校毕业,却做着在一些人看来颇有些“不入流”的工作,刘双并非第一人。

17年前,“北大才子街头卖肉”的陆步轩,就曾引发了一场“名校毕业卖猪肉,是否属于人才浪费”的社会大讨论,至今仍未停歇。

自陆步轩之后,这些年来,从清华毕业当保安,到研究生卖牛肉粉,知识精英从事“底层工作”的新闻,每每都会触动舆论的神经,乃至引发“读书无用”之类的吐槽。

现实中,有人热衷编排别人的人生,背后折射出了根深蒂固的“文凭崇拜”观念。

在他们看来,仿佛从名校毕业,如果没有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个耀眼的职位,没有拿到丰厚的薪水,就变成了失败的悲情人物,就欠社会、家庭和学校一个交代。

尽管21世纪已经进入了第20个年头,社会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开放,但这种“文凭崇拜”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以致从过去的陆步轩,到如今的刘双,常常遭遇来自外界的误解、质疑甚至是否定。

今天,当我们关注高学历人才的职业选择时,更理性的态度,其实是抛下过去固有的身份成见,多一分设身处地的共情。

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

他们选择的这份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兴趣?

他们能从中获得哪些成就感、幸福感?

如果这份职业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美好,理想变得更丰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质疑和否定别人的选择呢?

比如,那个曾经被打击和嘲讽的陆步轩,如今已经创立了自己的猪肉品牌,身家过亿,并在许多大城市有了直营店。

从“给母校抹了黑”的羞愧,到“卖猪肉不丢人”的激情;从曾经被戏称“北大屠夫”,到今天把卖猪肉这件事做到极致,实现“财富自由”,这样的人生逆袭之路,充满了成长的正能量,也结结实实地打了某些人的脸。

10多年后,回到母校演讲时,老校长许智宏曾回应“陆步轩现象”。他说:“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里,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像渴望变身的鲤鱼一样,扑通扑通跃进市场,选择了在别人看来“不入流”、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职业,对于他们的选择,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感到“莫名惊诧”。

在陆步轩之后,更年轻的“90后”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毕业之后和同学在一个37㎡的地下商铺开起了米粉店,他最初同样不被看好,甚至在一档电视节目里,一位资深的企业家当面质疑,认为硕士毕业卖米粉“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然而,这个“不愿意接受安排好的人生”的年轻人,却在4年里卖出了1000万份米粉,5次融资上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粉霸”。

张天一说,“我们正常人的人生逻辑是这样的,人的一辈子都是从出生走向死亡,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可能长100年,可能短60年,不过如此,我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的生命更长一点,更有质感一点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别走直线,咱走抛物线行不行。”如果这样去走的话,人们就会发现,同样是从起点到终点,你的生命长度可能比走直线的人长了三倍、四倍,乃至二十倍。

在他看来,创业卖米粉就是这样一条走抛物线的人生路径,会有顶峰,会有低谷,但唯一不变的是人的生命在拉长,在那个黑暗的宇宙图景上发光发亮的可能性在变大。

清华校歌中有一句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在选择时不要多问西东,追随自己的内心就好了。

年轻的刘双和张天一们,选择什么职业、如何规划人生,是他们的自由。

只要市场有需求,个人有兴趣,未来有前途,就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特别是他们愿意放下面子,不盲从,不流俗,更显得难能可贵,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在敬佩之余,我们不妨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掌声。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