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牛沃德讯息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电商

杀死一只知更鸟得到的启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启示)

2022-07-09 16:17:38 | 人围观 | 评论:

或许因为家有魔丸,又或许受专业影响,我比较倾向阅读教育类书籍。从解读人类普遍学习过程规律的科普读物《认知天性》,到理论味道浓厚的孙瑞雪家庭教育“三部曲”、实践性较强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著),再到具有文艺范儿的《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自己积累了不少专业名词,也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总感觉这些理论、实践是片段化的、被从生活中割裂出来的,缺少整体性,直到最近阅读了《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是一本披着“种族斗争”外衣的家庭教育书籍。看到孩子的成长,而不只看结果;不一味迁就、否定孩子,有原则地说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人云亦云;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这些,在以上书籍中也有所涉及,但是将这些融合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少了一些说教味道,给人更多真实感。

合上书,再看看现在的家庭中的教育问题,沉迷手机、叛逆、过度依赖、容易走极端……父母们焦虑不堪,有的无所适从听之任之,有的恼羞成怒剑拔弩张。我觉得,与其有病乱投医,不如泰然处之,先医己心,而后医人。

对“敏感期”不要太敏感

什么是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开始对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情感兴趣的一个阶段。在敏感期,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异乎寻常,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敏感期分为很多方面,如语言敏感期、阅读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等等。处于敏感期,证明孩子在慢慢长大,对这个世界开始有了认知。如果父母意识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他们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知何时起,孩子像“十万个为什么”,看到什么都想问,有时问题很荒诞,而且一个问题要问很多遍。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逻辑思维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进行逻辑思考,而是用自己所知道的、所看到的事物来理解世界。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我的建议是: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敷衍;回答问题要用简单易懂的表达;同样的问题,回答尽量一致,以免产生认知不一致;已经回答过多次的问题,可以试着反问“你说是为什么呢”;不知道的问题,要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人们常说“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事?该怎样坚持?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肯定会输,可你仍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你很少赢,但偶尔也会。”表达了主人公明知为黑人辩护的结果,依然冒着被全镇白人指责的危险选择站在法庭上的心理。这里有勇敢,源于一腔守护正义的使命感(类似于荆轲刺秦王,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依然一往无前);这里有坚持,源于对种族平等的笃定;这里有善良,源于对良知的追求。这是他心里面“正确的事”,也是躬身践行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坚持做正确的事,要避免过度追求成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根深蒂固。各种培训琳琅满目,大都关于提高学业成绩。且不论培训效果,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填满,没有精力仰望星空。与其说,家长过度关注外在成绩,不如说家长不知道如何关注孩子内心成长。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陪伴。父母应尽早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彼此信任、相互尊重。

工作原因,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很少与孩子交流(当时孩子3岁左右,正处在语言发展、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经常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妈妈说:“爸爸需要加班,可能晚一点回家。”孩子就会很失落。后来,工作节奏不那么快了,陪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状况一:外公外婆带孩子时,孩子动不动就淘气,但是当我们带孩子,他异常乖巧。生怕因为淘气,爸爸妈妈不带他玩。状况二:有一段时间孩子要求单独和爸爸出去玩,而且要求妈妈不要跟着。这给我很大启示:孩子非常渴望、珍惜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的陪伴,不可或缺,且缺一不可。这正印证了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自由和纪律可以兼得

书中,父亲告诉孩子们,“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让他们以宽容对待身边每个人。如果将这句套用于家庭教育,那就是“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你的孩子,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很多家长摒弃了“棍棒出孝子”的理念,却又陷入了因过度自由而导致溺爱的烦恼。这需要厘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自由和纪律似乎是一对矛盾,不可兼得。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给出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孩子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他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就有了自控能力,也就是纪律。当孩子被控制,不能自由选择,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也就产生了痛苦。如果痛苦长期积累,则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当然,底线原则(如禁止不文明行为、不拿别人东西等)必须遵守。当孩子触碰底线时,不是惩罚,而是提醒。惩罚只能暂时控制行为,提醒则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让问题的解决“软着陆”。

四岁之前,孩子喜欢玩水,够不着水龙头,就试图踩在凳子上去开。出于安全考虑,每次都将他抱走,没有满足他玩水的愿望。时间长了,孩子对水产生了恐惧,甚至在用湿毛巾擦脸时都要紧张地大口呼吸。现在,想让孩子学游泳,对水的恐惧成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水中吐泡泡,成了前几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收效甚微。为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我们尝试通过游戏提醒孩子:水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找来脸盆,放满水,带上泳镜,按照妈妈、爸爸、孩子的顺序,在脸盆中吐泡泡。其间,还有爸妈水中憋气时长比拼环节。几个回合下来,孩子开始慢慢将脸放入水中吐泡泡。甚至,游戏结束后,自己“加练”。

家庭教育的范畴非常宽泛,小到习惯养成,大到家风传续。以上是我在读了一系列教育书籍后,结合自己养娃经验总结的一点感悟,难免偏颇。和学校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是教无定法。陪伴、尊重、不焦虑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共勉。

责任编辑:马宫 审核人:吕一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