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锐牛沃德讯息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历史

清朝买卖官职是真的吗,什么时候开始的?清朝买官卖官的规矩有哪些?

2022-01-03 17:19:30 | 人围观 | 评论:

  清朝买卖官职是真的吗,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从康熙时期开始出现了卖官制度,被称为“纳捐”。也就是你拿出钱来,就可以买到一个官员的身份。

  一开始,清朝是因为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而卖官,比如战争,或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什么的,这时才会卖官,这叫做“例捐”。到了乾隆年间,平常的日子也卖官,这叫做“常捐”。

  很多的官职,明码实价摆在那里,你掏出银子就能换来顶戴花翎。

  清朝买官卖官的规矩有哪些?

  第一、对外出售的都是中下级官职,也就是知府、郎中这个级别是最高了。知府是正四品,郎中是正五品。你想买个巡抚那是没有的。当然了,公开卖高级职务的是没有,私下里卖是另一回事。

  第二、对外出售的官职一般都不能立即上任,需要“候补”,也就是排队等候,轮到你了,你才能上任。所以在清朝的史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候补知县”、“候补道台”这样的人物,那都是花钱买官后在那儿排队的。

  第三、候补官员是没有俸禄的,不领工资,只是有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很多候补官员为了早日得到实缺,还得另花一笔钱。

  第四、如果你钱少,还想当官,那可以捐个监生。捐了监生就相当于买了个文凭。你有了这个文凭,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排队等候当官——当然只能当基层的小官。捐监生价钱比较低,因此掏钱的人很多。雍正年间,曾经对国子监一万名监生进行考试,结果有9500人不及格,其中有六千人干脆交了白卷。

  第五、捐官的人一般都不会得到提拔重用,晋升到一二品大员的,还都是正牌科举出身。清王朝在这方面倒是也不糊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