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牛沃德讯息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None)

2022-11-24 08:26:11 | 人围观 | 评论: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主要是以康德割裂思维和存在的观点作为对立面。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尽管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就其直接的对立面来说,在本体论上是二元论,在认识论上 是不可知论。康德的学说正是割裂物自体(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二 元论,正是主张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不可知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思有同一”说,正是建立在批判康德基 础上,他的许多深刻的和辩证的思想。正是在对康德的批判中显现 出来的。列宁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 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见亚里斯多德对柏拉 图等人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等人的批判。”

首先,列宁对黑格尔反对“批判哲学”的评语,非常欣赏并 做了摘要,从唯物主义观点作了进一步地分析和阐述,列宁指 出:“在我看来,论据要点如下,(1)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 然界和人分隔(隔离)开来,而事实上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的“空洞的抽象’代替了我们关于事物知识的日益深入的、活生生的进展、运动。”又说,“康德的自在 之物是空洞的抽象,而黑格尔要求的是和实质相符合的抽象:‘事 物的客观概念构成事物实质本身’,——按照唯物主义的说 法,就是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实际深化相符合的抽象。”

列宁在这里十分明白地说明了人的认识的作用和能力,即 认识把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主体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 说明了人的认识的本质和特点,即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和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康德

其次,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既是自在的又是为他的,不同他物联系的孤立体是无法进行规定的,自在之物既然摆脱了 一切对他物的关系和一切规定,因此它“无非是不真实的,空洞的 抽象。”列宁认为这种从辩证联系观点批判康德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这是非常深刻的”,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 中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可见,不可知 论是一种形而上学。黑格尔也指出;辩证的哲学思维,是“形而上 学的哲学思维(也包括批判的哲学思维在内)”所不知道的。列 宁很赞成这一点,并指出:“康德主义=形而上学。”

再次,黑格尔分析批判了怀疑论和康德主义把“假象”和现 象看作只是直接的和主观的错误观点。列宁对他作了详细摘录 ,黑格尔在谈事物及其特性时,又专门分析批判 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自在之物”,列宁又作了较详细的摘录,并指出;“实质=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把自在之 物同现象割裂开来。”可见,不可知论实际是主观唯心主义。

最后,在“概念论”中。黑格尔集中地阐述了“思有同一” 的思想,列宁认为,在第三篇的“概念总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 分“是极有趣的”,并做了许多摘评。

总的评价是,“在这里,黑格尔正是从认识论上驳斥康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中所指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他写 道,反对康德的主要之点,已经由黑格尔说过了,凡是从唯心主 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他都说了), ——他揭露了康德的二重 性、不彻底性,揭露了康德的那种可说是在经验论(=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之间的动摇,并且黑格尔完全是而且纯粹是从更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这种论证的。”

康德(左)黑格尔(右)

列宁的这些论述不但说明黑格尔对康德批判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而且也概括了康德 哲学的特征,揭示了黑格尔批判的局限性。在这里,列宁实际上指 出了黑格尔最早比较全面地揭示康德的二重性、不彻底性和动摇性。

黑格尔认为:一方面,康德十分明显地承认思维的“客观性”概念和事物的同一性”,“而另一面却仍然这样肯定地断言:我 们终究不能认识自在和自为之物是什么样子,真理是认识的理性 所达不到的;作为客体和概念的统一的那个真理只不过是现象。” 黑格尔的分析是比较全面而符合康德的实际的。

的确,康德也是试图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是要说明科学何以可能、说明科学知识的客观有效 性、说明思维和存在相一致的范围的。可是,他把现象和本质绝对割裂开来,他的哲学“所讲到的思维对感性存在的关系只是简 单现象的相对关系”,作为客体和概念统一的只不 过是现象,而康德所谓的现象也是知觉的直接内容,这个内容是 以主体的影响,规定为前提的。

因此,康德的概念和事物的同一性,实际上是在主观范围之内解决的,也就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那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还在认识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他“只认为概念和实在是完全脱离的,并且始终是脱离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根本主张”是“认识不能达到自在之物”。

黑格尔这些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动摇 性和不彻底性的分析,对康德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的批 判,都是十分中肯并击中要害的。在整个概念论中,黑格尔几乎随时都把康德作为对立面进行,如批判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中反对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理念(观 念)这部分中反对康德的“超验”,“彼岸性”,“自我”,怀疑论、局限 于“现象”、主观主义以及没有指出范 畴的互相转和空洞的论证方法 等等。

列宁对黑格尔这些批判都予以肯定的评价,不时地称赞为 “好!”“好极了!”“对的”等等,并指出黑格尔从辩证法观点对康德的批判,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康德的批判还要高明,“黑格尔纠正康德”而他们却做不到。但是,也正如列宁指出的,黑格尔对康德的思有割裂的一切分析批判,“完全是而且纯粹是从 更彻底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这种论证的”。“黑格尔把康德的唯心主义从主观提高到客观的和绝对的”。黑格尔的思有同一是以绝对观念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

关于思有同一和主客同一,列宁既从本体论方面加以研究和 考察,又从认识论方面加以研究和考察。我们先从本体论方面看 列宁的研究和论述。黑格尔说:“逻辑学构成真正的形而上学或 纯粹的、思辨的哲学。”这里的“形而上学”是指本 体论或世界观。

这就是说,逻辑概念和范畴(即绝对观念或纯粹思维)是世界的本体。前已指出,《逻辑学》也是论证思有同一 的,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都是绝对观念本身的环节。他说: “存在和本质因而是它的变易的环节。”这里的 “”=概念。这里客观逻辑尽管放在主观逻辑前面,这并不是时 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次序先后,只是说明前面的范畴较 为简单和抽象,后面的范畴较为复杂和丰富,它们都属于逻辑概 念的展开过程。

可见这种同一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概念包括了存在和本质,存在和本质其实就是概念的环节。逻辑概念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概念潜在于存在和本质之中,先以较为简单和袖象的形式出现,然后又回到自己,逐步呈现为包含 未富内容的概念自身,所以说,“研究存在和本质的客观逻辑, 其实就是关于概念的发生的阐述。

这种以概念为第一性的思有同一和发展过程,是纯粹唯心主义的,它颠倒真实的关系。所以列宁指出,“要倒过来说,概念是人脑(物质 的最高产物)的最高产物。)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根本立场,它同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完全对 的。

黑格尔说,“应当把概念看作不是自我意识的悟性的活动, 不是主观的悟性,而是构成自然阶段又构成精神阶段的自在和自 为的概念。概念出现在生命或有机界这一自然阶段上。

这里第一句把概念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纯粹客观唯心主义的,然而第二句把概念看作有机体自然阶段上产生 的,即生命发展到人类的产物,则是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 系。所以列宁把它称为“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

黑格尔又说,“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 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 这是讲有生命之物即有机体和无机的自然的对立同 一问题,黑格尔认为,生命是逻辑范畴,是直接的理念,是概念发 展的一个环节。

无机的自然即死的自然界或机械的和化学的世 界,也是概念发展的一个环节,是概念“沉没在外在性中”, 而潜在于机械性和化学性中的概念,由于过渡到目 的性而得到解放和回到自身,发展到客观性和概念统一的理念,生命作为理念的直接性,就是灵魂即(概念自身)和内体的结合,它作为有生命之物本质上是话生生的东西,它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而 同无机自然相对立,它能通过同化无机自然而充实自己、在有生 命之物和无机自然的矛盾中,它是主宰力量,它统摄着无机自然迫使无机自然服从于它,为什么有机体能征服无机界,而无机界 又忍受这种征服呢?

黑格尔认为,就是因为无机自然是“自在”的生命,而生命则是“自为”的无机自然。无机界是潜在(自 在)的生命,即作为生命的灵魂的概念原先就潜伏在无机自然之 中。生命则是展开(自为)的无机界,即沉没于无机自然中的概 念的展开、实现和显现,这说明,无机界和有机界都是概念发展 的环节、二者是有同一性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当然是辩证的,但又是他荒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自然科学日益证明, 有机物是从无机物中产生的,化学运动中产生出生物运动,它们都 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无机自然有着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 据和条件,有机生命则是无机自然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意 义上,这就是生命潜在于无机界中,而实现于有机体上。

这种真 实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真实的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同一关系,黑格尔 在以概念为基础的《逻辑学》中猜测或认识到了,所以列宁讲: “倒转过来=纯粹的唯物主义,卓绝,深刻、正确!!还要注意; 他证明“自在”和“自为”这两个用语的极度正确和中肯!! ”。

也就是说,抛弃黑格尔的概念为基础,建立以物质为基础,“自在的无机界”(即无机界是潜在的生命)和“自为的生命”(即有机界是显现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就正确地说明了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列宁接着又说,“如果要研究逻辑 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那就应当注意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 在客体环境中存在的一般前提。”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有机生命和无机自然的物质统一,对于正确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 系,解决思维和存在同一性有着重大意义,有机生命和无机自然 的同一,是人的生命这个具体的物质主体和客观环境辩证同一的 基础或“一般前提”,而在认识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思维和客 体,存在的关系,又是建立在有生命的人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和 辩证同一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相互作用和辩证同一主要表现为 实践),可见,有机生命和无机自然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同一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排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本体论或世界观上 讲,就是无机自然中产生有机生命,有机生命的最高阶段(人) 产生认识、思维和概念,它坚决地主张唯物主义一元论,一切统一 于物质,思维和概念只不过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人脑的一种属性, 或者如列宁所说,人脑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生命产生脑,自 然界是反映在人脑中。”(第215页)概念又是人脑的最高产 物。

关于思有同一和主客同一从认识论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列宁 做得更为详细和深入。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就是“形而上学”, 同时也是认识论,“一般认识的本性”“将在逻辑科学之内来考 察”。(《逻辑学》上卷第52页)他反对康德孤立地考察认识能力,即所谓在建立本体论的体系之前,先行研究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 问题,指出;“想在科学以前便已经进行到纯粹认识,那就要求在科学以外去说明认识;而这种说明在科学以外是办不到 的,至少不是以科学方式办到的,而这里唯一有关的事,却又正 是科学的方式。”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列宁曾予取注意,并指出“逻辑的主题。和现今‘认识论”比较。”这里列宁实际上认为这二者是一致的。

黑格尔非常反对纯粹形式即形式主义的逻辑观,指出康德也有这种观点,他认为,逻辑(即他的辩证逻辑)是以真理为对象的,这 种逻辑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他说;“这种形 式的东西必须在自己内部具有比普通所认为的更丰富得多的规定 和内容,并且必须具有大得无比的力量来控制具体的东西。

列宁对这些思想非常注意,因为要逻辑形式有内容,要逻辑以真理为对象,这就必然要把握认识思维和对象的关系问题, 要解决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而这样的逻辑也就是认识论,所以列宁说“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按照这种理解,逻 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这是极重要的问题。”

黑格尔在“主观性”这一部分具体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 时,进一步批判了空洞的形式主义的逻辑观,他认为概念的形 成,逻辑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联系转化,以及推理的 “”,都是有客观意义的,都是事物本身的关系的反映。

列宁指 出,“由于黑格尔探讨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的运动中的反映, 所以他比康德等人深刻得多。”又说,“即使是最简单的概括, 即使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等)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形成,就已 经意味着人对于世界的客观联系的认识是日益深刻的。在这里必 须探求黑格尔逻辑学的真实的涵义、意义和作用。要注意这点。”

黑格尔确实证明了: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 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正确些说,不是证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测到了。

列宁还特别注意黑格尔在《小 逻辑》中第187节对推理的各个格的客观意义的说明(即以普遍 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三者的客观必然关系为根据),而且对黑格尔用他自己哲学的三个部分(逻辑观念、自然和精神)的必然联 系来证明逻辑的客观意义作了详细摘要。并在黑 格尔的神秘主义论述中,吸取其反映三者真实关系的内核。黑格尔在论述自然界起中介作用时说,“自然这个直接的整体,扩展 为两个极项逻辑观念和精神。”

列宁指出,“在 这里的确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一=人脑(就 是那同一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 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人不能完全把握= 反映=描绘全部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整体’,人在创立抽象, 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画等等时,只能永远地接近于这一 点。”

列宁既唯物又辩证地规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性,列宁还特剧注意黑格尔在“客观性”中关于目的性的论述: “目的性的过程是概念向客观性的转移。”“目的的运动现在达到了这点,外在性的环节不仅被设定在概念中,概念不仅是应有性和 查图,而且作为具体的整体性是和直接的客观性同一的。

这里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的实践活动在思维和存在同 一性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列宁指出,“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 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观性一 数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

黑格尔在“观念”这部分中,更是直接具体地论述了主观 性与客观性的同一,列宁指出,《逻辑学》和《小逻辑》关于 现念的总述,“差不多是关于辩证法的最好的阐述。也就在这里, 可说是特别天才地指明了逻辑和认识论的一致。”其中 也包含着对思有辩证同一的“最好的阐述”。列宁还对黑格尔关于从主观性、客观性到二者的统一观念,以及关于主客观相互转 化的一段论述,作了详细摘录,并详细地给予唯物主义地解释和 改造,作出了十分重要地评论。

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的所谓“观念”,列宁明白地看作“人的认识”,并把主观概念到客观性再到观念的逻辑推演过程,看作人的认识过程,抓住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的认识论的因素,从认识论上说明思有的辩证同一,首先,黑格尔认为观念“是简单的真理, 是概念和客观性的同一,是一般的东西。”

这句话在原来的翻译和现在杨一之翻译的《逻辑学》中,都是“概念和作为一般的东 西的客观性的同一。”(《逻出学》下卷第452页)列宁认为,这实际 上说明认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一致(符合)”,即认识是用概 念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的东西。

这是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思有同一,其次,黑格尔认为观念“是简单概念的自为地存在着的主观性跟与它有区别的客观性的关系;实质上前 者是消灭这个区分的趋向,”列宁把这改造为,认识是作为主观性或主体的人对客观性或客体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现性是能动的趋向,这就是说,思有同一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作用而实现的。

最后,黑格尔认为,观念作为主观性跟客观性 的关系是一种过程,“观念与它自身是同一个过程”,列宁把这 一思想改造为,人类的认识是为了使客体受主体的支配,为了从现象中去认识一般(规律和本质),那就必须是一个去接近和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因此,“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而这过程正如黑格尔描写的,“观念永远产生这种矛盾,永远克服这种矛盾,并且在矛盾中达到和自身的一致。

列宁对这种认识永远存在主客观矛盾的辩证思想非常注意和赞 赏,明确地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 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 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 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这一评论从唯物主义认识论上说明了思有的辩证同一性, 列宁还唯物改造黑格尔通过认识和行动的过程把抽象的普遍性变 成整体性和完备的客观性的看法,特别注意“行动”的过程,这就是通过实践把主观性变成了客观性,使思维转化 为存在,理论变成了现实。这正是思有的辩证同一性的一个重要 方面,列宁指出,“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 客观世界。”

可见,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实践作为思有同一的重要环节,列宁认为是天才的。无论 在“客观性”中的“合目的性的活动”,在“观念”中的“行动的过程”,列宁都作了高度的评价。关于在实践中使观念的东西 转化为现实的东西,这种思维转化为有的同一,黑格尔也认为是 一过程,也是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过程,这是正 确的。所以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行动来改变世界。”

其实,主体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反映世 界,都是在产生和解决矛盾的永恒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它们是同一个主客观关系的二个方面,是思有同一的过程中的二种形态,甚至是同一个过程的二种表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列宁指 出:“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总上所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逻 辑学》的研究和改造,详细地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原理;既从本体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考察,又从认识论上考察:既从认识,反映过程(存在转化为思维)上论证,又从实践、改造过程(思维转化为存在)上论证,既坚持以客体为基础的 前提,又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既肯定思有同一的确定性,又强调思有同一的过程性。总之,列宁深化了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原理。





标签: